漫谈伊万是否应遵循欧洲坦攻奶模式
目前欧洲足球的队员非常功能化、模式化,类似于游戏坦攻奶的固定组合一样,3中卫+2后腰+2翼卫+2边锋(边前腰)+单前锋,仅仅在个别人的职责上区分。
比如双后腰是否有一个是发牌员,边锋是内切还是传中。
在中前场没有奥斯卡、特谢拉、克雷桑这类大核的情况下(连镰田大地都没有),唯有依赖边路展开进攻。否则,到了更高层次比赛,会打的很难看。
值得一提,扬科维奇在亚洲杯尝试3421阵型,结果失败,令大家对三中卫失去信心。
而采用欧洲这一模式,绕不开武磊,因为他站位靠中以及个人持球水平的问题,导致右翼卫上来没有一个近距离的配合接应点。这就需要右翼卫本身有极强的拿球能力向肋部突进,或者边路控制等待中前卫靠近接应。可惜刘彬彬没有这样能力。
扬科维奇便是最后一场把武磊放替补,最终下课。
解决办法:边锋(边前腰)在进攻上不急于进入禁区,在肋部和边路两点移动接应,这样翼卫有了进攻出球选择,不用拿着球就停下来或者往肋部扎进去。攻转守时,边锋(边前腰)会快速向对方边路接应拿球球员靠拢缠斗,这样翼卫只用快速直线往回跑就可以。
如此一来,对边翼卫的要求降低,我们的球员也能适应。
下半场再上武磊,体能和比赛积极性储备更好,奔跑的覆盖面扩大,有利于阵型运转。最后,上双中锋打冲吊。
比如,更年轻更能跑的“麻烦制造者”拜合拉木踢中锋,然后身后阿兰、费南多作为边锋(边前腰),可拉边策应,也可内切射门。
边路是往返能力强、能来回整的刘洋、胡荷韬。